重庆智能制造产业群正在崛起
发布时间:2018-03-22
重庆提出深化与苹果、华为、BAT、科大讯飞等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12大智能产业。
2017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经济总量列中国城市第五位。但从科技研发投入比重、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衡量,重庆目前依然与北上广深有一定差距。以研发投入比重为例,在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4.13%,而重庆研发投入比重仅1.85%。因此在全国各个城市均进入新一轮产业升级换代的背景下,作为一座工业城市,重庆在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进程,将成为重庆经济是否能继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重庆工业目前正面临智能制造的关键时期,不仅是电子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化,传统工业也需要提升智能化比重。
重庆自2017年以来,开始强调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并在工业招商引资中,重点考虑引进适合该城市工业体系发展的智能制造企业。力争全年新引进智能产业企业300家以上,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400亿元。重庆也开始投入财政资金,对既有工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2017年,重庆市通过3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投入,一共支持了22个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带动工业投资6亿元,项目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13亿元。重庆上述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据官方统计,完工项目共计减少用工1679人,节省人工成本9200多万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7.2%、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
重庆目前已经形成有笔电产业领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显示屏生产等多个领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并在2017年开始,取代汽车产业,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具体来看,2017年,重庆电子制造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27.5%。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4.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1.3%。累计生产笔记本电脑6095万台,同比增长9.9%。显示器2420.4万台,同比增长10.7%。打印机1450.9万台,同比增长5.4%;手机2.58亿台,同比增长19.3%,集成电路4.3亿块,同比增长38.5%;液晶显示屏9128万片,同比增长131.2%;印制电路板230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同时,2017年,智能制造等新兴产品成为重庆外贸中的“新亮点”。2017年,全市出口智能穿戴设备达233.2万台,同比增长1.1倍;实现出口值15.7亿元,同比增长6.5倍。重庆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发力,也推动了中欧班列(渝新欧)运力的增长。
除电子制造业外,汽车产业是重庆的另一个工业支柱。重庆计划在2018年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控核心技术,加大车身电子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补齐车载电子核心产品短板,加强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同时,依托重庆华数、重庆川崎、重庆广数、翰德高科等机器人重点企业,加大电子行业专用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地下管网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进一步提升装备、汽车、手机、家电、医疗器械等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产品,争取2018年工业产品的智能化率提升10%。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金山在接受重庆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重庆将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这符合世界的潮流、国家的战略和重庆的实际,将为重庆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重庆将重点推动“八项行动计划”实施,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可以说这是推动重庆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抓手。重庆今年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上,将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要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平台建设,这就包括了大力推动两江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南岸区的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以及合川区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继续推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工厂、数字车间。三是加大重点招商项目的引进,着力在集成电路、汽车智能产品和软件服务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四是高度重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重大研发平台的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将为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2018创新沉浸计算产业高峰会在重庆两江新区召开,重庆正积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计划到2020年,重庆的虚拟现实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