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吸引聚集金融高级人才?
发布时间:2018-12-07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人才,是优秀的金融高级人才,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高级金融人才!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打造集人才引进、孵化、服务和发展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上海浦东在金融人才管理和吸引的具体措施上:
率先试点金融业对外开放。全面推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要素市场、支付等行业的开放,拓展FT(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使用范围。率先推动一批重点外资项目落户浦东。推动一批国际知名的合资证券、外资银行、外资寿险公司、外资再保险公司、外资保险经纪、外资公募基金、评级机构、清算支付机构落户。争取年内推出“沪伦通”。
率先在金融领域落实浦东人才发展“35条”。出台浦东人才发展“35条”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提供与其境内就业和生活相关的各项金融服务,支持创新创业主体开展跨境融资、增资扩股、上市、收购兼并、资金集中管理等相关跨境金融服务。在既有的对持牌类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持牌金融机构子公司的奖励。
率先贯彻“上海服务”品牌战略。持续打造“金才”系列服务品牌工程。通过国际人才公寓、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金融人才居住问题,积极引进外资健康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
率先搭建金融人才合作平台。积极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千人计划”、上海金融领军人才计划和浦东“百人计划”,推动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集聚浦东。
率先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治环境。建设首家金融法院,完善现有的金融仲裁院、金融法庭的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纠纷处理机制。
目前,浦东新区金融增加值达27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一半,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8%,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万家。金融人才总数已达30万,其中金融高管人才2万人。截至2018年11月23日,上海地区今年就已有616人获得CFA资格认证,居全国首位。浦东也正通过与CFA协会这样国际性高标准金融组织开展一系列合作,正是要进一步集聚高层次金融人才,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
未来金融人才应具备科技能力。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的脑力,对模式化的计算工作将构成挑战,同时也将促使金融回归本源,金融的本质即是信息管理服务业,未来的金融人才应具备科技能力,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称未来50%以上的员工都是科技人才。金融人才未来将呈现专业分类专家发展趋势,包括监管政策制定前的咨询参谋、全球金融中心监管信息同步跟踪分析等方面,换言之,金融人才的专业细分要看是成为哪方面的合规运营专家。
上海还能过开展类似金融雏鹰培育主题活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储备一支坚强的后备人才队伍,助力金融创新,优化人才遴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