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急增,构建AI人才高地
发布时间:2021-10-25
尚贤达猎头公司人工智能行业猎头顾问注意到近期三则AI行业人才信息:
一是据某平台统计,我国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指数较去年增长103%,平均薪酬为20000元,较去年增长12.4%。算法工程师、Java工程师、产品经理为行业招聘需求最大的职位前三名。从投递量来看,2021年热门投递职位前三名为产品经理、Java工程师和前端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位居第八位,与需求热度反差较大,算法人才缺口达170万。架构师连续两年以36000元月薪稳居高薪榜首。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校招薪酬增幅巨大,人才缺口大的算法工程师校招的平均薪酬高达21700元,是该职位社招平均薪酬的80%。2021年,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位居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城市前五名。
二是百度李彦宏表示,在未来5年,百度将为社会培养500万AI人才。
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最近发表演讲,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存在四大短板:其一是以算法为代表的基础创新,要弱于美国;其二,核心的芯片、元器件和传感器还相对薄弱。国内科大讯飞、百度等公司正在尽快补齐技术短板;其三,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机器学习框架平台仍然不多;第四,中国有大量的青年才俊,但人工智能顶级人才相对较少,只有美国的1/5。青年人才国内高校正在下大力气培养,但顶级人才目前主要靠市场来培养,需要做好配套工作,让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也能培养顶级人才。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将是世界未来高科技领域的主战场,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最关键、最核心领域之一。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有待赶超,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缺少创新,一些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以及智能产业自主研发不足,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人工智能要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人才是关键变量,人才是基础支撑。因此,我们急需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急缺人才,全力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那么,我们目前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到底还有哪些不足,后续如何建设AI人才生态体系呢?日前《光明日报》发表了何勤教授的《构建智能人才生态体系,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人工智能向新一代人工智能迈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类人智能。构建与之匹配的人才生态体系、加快引进培养急缺的智能人才,凝聚研发创新队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智能人才队伍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匮乏。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大多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欧美国家,在总量方面美国的优势最为突出。美国之所以能聚集全球最多的顶尖科学家,得益于其雄厚的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专项研发投入、发达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2015年到2019年间,美国吸引人工智能投资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巨大的研发投入和优渥的人才待遇,吸引了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使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出居世界领先地位。
第二,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人工智能人才不但严重紧缺,而且这种趋势正由于人工智能产业呈现的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而变得愈发严重。且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在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人才缺口也较大。
第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滞后。我国直到2004年才由北京大学首次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生。虽然我国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仍未形成规模效应,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专业毕业生成为“替代”人才。尤为紧迫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面临三方面问题,即顶尖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趋同化”、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建设“跟风化”、人工智能成果“快餐化”。
第四,产业人才和复合人才不足。我国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跨界人才不充足,限制了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国从业经验达10年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不足40%,而美国超过了70%。同时也存在复合人才不足的问题,表现在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不足。
那么怎样构建智能人才队伍的生态体系呢?通过“国际引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人才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匹配”“平台搭建与机制创新互为支撑”三条现实路径,不断完善智能人才生态体系,把我国打造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人才汇聚之地。
第一,加大国际引才,抢占人才发展制高点。美国在联邦政府的研究和开发预算中非国防人工智能的研发费用保持较高的占比,2020财年达到9.735亿美元,2021财年预算比2020财年已通过的投资增加了34.4%,比2020财年的预算要求增加了54.3%,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优渥的待遇条件,对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斯坦福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指数2021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北美新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的外国毕业生中,81.8%留在美国。因此,当前及未来我国抢占人才发展制高点已经刻不容缓。一是加大国际引才引智,重点引进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打破围墙”,汇集全球顶尖人才及其智慧。除“筑新巢,引好凤”外,以更加“灵活、多元、柔性”的开放方式与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如以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国际学术委员会等方式与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开展深入合作,在欧洲和美国设立顶尖科学家联络处等,精准引进来自世界顶尖大学和机构具有基础科学、信息技术及交叉学科领域背景的科学家,以实现基础研究和创新理论的突破。绘制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版图”,建立人工智能全球高端人才数据库。设立“青年引才专项计划”,大力引进海归领军和海归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营造包括科技地产、国际金融、国际商业在内的国际化工作环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池”。
第二,快速形成与需求动态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好自主培养之路。一是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做好各类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分工,建设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技能人才、中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人才等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同时要通过“广基础+重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领跑国际的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着力探索“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和行业技术专家。职业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尽快建立需求预测平台,定期发布需求预测报告,引导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形成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加学位点设置,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分层增设学科专业,调整教学内容。
第三,搭建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创新聚才用才机制。一是搭建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搭建事业发展平台。“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发起人工智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自主研发创新与外部合作模式,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吸引和集聚全世界优秀人工智能人才进行伟大创造。二是创新聚才用才机制。要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约束,通过创新机制汇聚优秀人才,加大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在科研方向确立、科研团队组建、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探索重大创新。创新人工智能人力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形成和培育我国人工智能人力资本。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研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关注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女性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友好的事业发展氛围,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人工智能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当前及未来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跃迁的关键窗口期,我国要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引进和自主培养智能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世界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尚贤达猎头公司人工智能行业猎头顾问整理)